自媒體被認為是最好的創業槓桿之一,也是低成本創業的最佳途徑。然而,儘管如此多的人進入這個領域,真正能夠脫穎而出、創造成功的人並不多。究竟是什麼因素影響了結果?究竟是要專注於個人IP的打造,還是圍繞IP生態圈來發展商業模式?
在踏入自媒體之前,不妨先思考自己的終極目標,以終為始。這樣的思考過程可以幫助你更清楚地瞭解自己的優勢和目標,避免過程中迷失方向,並找到更適合自己的發展賽道。
IP與IP生態圈的區別
理解自己究竟是要做個人IP,還是圍繞IP生態圈打造商模,這是邁向自媒體創業成功的第一步。這兩者的運營模式和收益來源各不相同,甚至在內容創作、社群經營等方面都大相逕庭。下面,我們來分析各自的特點與適用對象。
1. 做IP:建立個人品牌,依賴平台演算法
選擇個人IP這條路徑的創業者,通常是希望通過鮮明的個人特色來吸引特定粉絲群體。這樣的創業模式非常重視個人特質,並且需要創作者在每一條內容中展現獨特觀點、風格或專業知識。IP的成效往往直接與平台的演算法和流量分配掛鉤。因此,IP型創業通常具有以下幾個特點:
- 個人特色鮮明:在高度競爭的內容市場中,成功的個人IP都擁有明顯的個人風格或觀點,能讓受眾一眼辨識。
- 注重即時成效:個人IP的流量與收益高度關聯,通常需要快速看到流量成效,以便及時調整策略。
- 依賴平台演算法:由於依賴流量導向,個人IP創業者必須掌握並運用平台演算法,提升曝光量和內容分發率。
- 收入與流量成正比:流量增長直接影響到廣告、代言等收益來源,因此創作者經常會使用大量時間和精力去拓展粉絲基數。
2. 建立IP生態圈:打造可持續商業模式
相比之下,IP生態圈是一種圍繞IP趨勢的商業模式。這個模式更重視長期的圈內口碑、穩定的客戶群體和多角化的經營方式,而不是僅僅依賴平台的流量分發。這樣的模式通常可以形成更穩定的經濟效益,且不易受到單一平台或演算法的影響。IP生態圈創業者的特點包括:
- 重視圈內口碑:IP生態圈的價值在於建立一個良好的社群口碑,強化品牌信任感,使長期用戶成為品牌的忠實擁護者。
- 長約客戶和多角化經營:透過穩定的商業合作、付費會員、訂閱服務等來維持穩定收入,並發展不同的產品線,達到經營上的多角化。
- 規模經濟效益:隨著商業模式逐漸擴展,IP生態圈可以產生一定的規模效益,降低單位成本並提升服務價值,打造一個可持續成長的生態體系。
自媒體創業者該如何選擇賽道?
對於剛進入自媒體的小白創業者,選擇IP還是IP生態圈可能有些模糊。其實,你需要的並非一個「二選一」的決定,而是一個優先順序。根據自己的天賦優勢、個人資源及1-2年的短期目標,初步選擇其中一條賽道並開始深耕,然後在過程中不斷調整方向。這裡提供幾個具體建議:
- 先選定一賽道專注耕耘:一開始可以根據自己的特長來決定賽道,例如你的個人表達能力強,對觀眾有吸引力,則可以先從IP模式出發。如果你更擅長產品運營或商業策劃,則考慮構建IP生態圈。
- 每三個月、半年進行復盤:在實踐過程中,隨著更多的實作經驗和交流,對於自己的商模驗證逐漸有更深的理解。每三個月或半年可以重新評估自己的方向,看是否需要進行微調。隨著經驗增加,你會更清楚自己的適合度,可能逐漸朝著80%的IP生態圈模式、20%的個人IP發展。
- 若不確定適合度,先從累積流量開始:如果仍然不清楚自己是否適合發展IP生態圈,可以先嘗試從累積流量做起,拓展自己的粉絲基礎。通過試驗不同的內容和營銷策略,逐步探索出適合自己的方向。這個過程雖然時間較長,但有助於找到合適的自媒體發展模式。
選擇合適的商業模式
下圖展示了自媒體創業者在不同盈利來源下的潛在商業模式,幫助創業者更清楚地定位自己的發展方向。圖中的橫軸代表獲利來源,分為個人(P2C)、企業(P2B)以及混合類型的業務模式(B2P2C)。縱軸則代表所需影響力的大小,從低到高排列。
- 左側 – P2C(個人獲利):這一區域適合個人IP創業者,可以透過個人品牌代操、販售產品或課程、提供諮詢服務等方式來獲利。隨著影響力的增加,創業者還可以透過群眾募資或會員訂閱制來獲取收入。
- 中間 – B2P2C(混合型獲利):創業者可以從企業和消費者端同時獲利,包括團購業務配合、直播帶貨、YouTube分潤、聯盟行銷等模式。這類模式適合具有一定影響力的創業者,將企業合作和消費者導向結合起來,增加收入來源的多樣性。
- 右側 – P2B(企業獲利):主要針對IP生態圈的創業者,專注於為企業提供服務,如團隊內訓、企業講座、企業品牌代操和顧問諮詢。這類模式重視長期客戶關係和口碑,適合擁有較大影響力並致力於B2B服務的創業者。
自媒體創業的核心思維:以終為始,探索前進之路
自媒體創業的成功需要的不僅是執行力,還需要清晰的方向和持續的策略調整。無論你選擇做個人IP還是發展IP生態圈,別忘了「以終為始」 ——始終保持長期目標的清晰性,並不斷以這個目標來調整當前策略。
最後,自媒體創業雖然看似低成本,但並不代表容易,真正的門檻在於對自我與市場的深刻理解,以及在多變的環境中不斷調整的能力。
你不需要很厲害才開始,而是要開始了,才會很厲害。